适愿
适愿
适愿 晚课下课回来,陈梦打开电脑,开始浏览信息。她出身在某个新一线,家庭条件尚可,学习成绩也尚可。她高中所读的学校,也是当地不错的,所以才考上这如今的这所大学。到了大学,环境不一样了,人生经历和眼界又上了一个台阶,大学同宿舍的人有几个京城和S市来的,都在准备着留学——年轻,好奇,热情,家庭支持,绩点足够,条件符合,已经足够她也蠢蠢欲动了。 留学,当然要留美了。 其实前期的信息已经收集得差不多了,不过她最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有趣的人——在一个以问答为主的网站。现在与其说是收集资料,还不如说是等着TA上线一起聊聊天。 点击软件,登录ID。 这个软件的ID没有登录与否提示,看看对话框,聊天框里没有新的消息。于是她慢慢的往上翻,翻到了第一条。是她发给他的,“你好,我看见你的回答,请问您是在美国留学吗?” 那边没人回复。 于是第三天她做了更详细的自我介绍,“我是XX大学XX系的,最近也在准备计划留学。看见您在【美国绿卡怎么获得】下面的回答,感觉您好像很懂诶,所以想再单独请教下您。如果打扰到您了,十分抱歉。” 她看了看时间,她是大陆时间下午三点一十六发的这条信息——他的第一条信息,是一周之后的晚上九点二十八回复的,“你想知道什么?我很少是上这个软件。” 她问了很多绿卡,签证的事情,那边虽然回答得很慢,可是也算得上十分详细。两个人慢慢的聊了几天,渐渐的也算得上是“聊友”了。他“承认”他在美国——虽然这个软件的绰号是“今天,又开始你的吹呼”,但是陈梦倒是觉得他没有必要骗她。 虽然她是小姑娘。 首先,他应该真的是个在彼岸的人。因为他总是在这边的晚上才会上线,偶尔凌晨也在。 白天,是绝对不在的。 其次,他对那个国家看起来十分了解——“来了十几来年了。”他语气平淡,没有透露什么私人信息,“以前我也在种花,我妈改嫁来这边,把我带过来了。” “那你中文挺好的。” “我家里都是说中文。”那边说,“而且我每年也要回去几次的。我老家在Z省。” “那挺好。” “还行。” 渐渐的聊了几天,已经是“聊友”了,于是似乎可以多说了几句话。 “你已经工作了吗?”有一天她问。 “还在读书。” “本科吗?” “是的,马上毕业。” “你会工作吗?”女孩问,“考虑回国工作吗?” “没有必要。”过了一天,那边回答,“我妈在这边,我不想离她太远。” “而且我准备念个硕士。” “可是我听说那边孩子满了18岁就要离开家庭诶。”陈梦说。 这次那边沉默了更久。 “看情况。”那边回。 “是有的。”那边说,“有的15,16就离开家了。” “那父母不担心吗?”她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傻傻的。 “不担心。”那边回复了,说话的内容却让人有点不明白,“一般父母敢这个年纪放手离家的,担心的应该是别人。” 咔嚓咔嚓。 鼠标轻点刷新,那个Chan还是没有上线。聊天记录已经看过很多遍了,于是她自顾自的给他发,“要是坐飞机过去,需要注意什么吗?” 她查过了。经济舱机票单程一万多,商务舱要几万。他说过一年来回飞几次——那机票都是很多万了。 她家只能供经济舱。一年一次来回。最多。 “那边消费水平高不高?”她又问。 其实现在连申请书都没有开始写,问这些其实太早。 “应该不用注意什么。”半个小时之后,那边回复了,“航班的事我可能帮不上你什么忙,你可以问问你的同学。” “消费水平这方面,也不清楚你的家庭情况,”那边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冷静,“米国不是天堂,也不是地狱。经济能力肯定重要。然后解决语言关,就可以生活。文化方面,只要不是决定留下来工作生活,其实根本无所谓。” “我是没办法。”那边居然多说了一句,“我妈在这边。” 米国,居然也有妈宝。 每天就是mama妈。 不过这个人倒是有趣。虽然没有照片,也没有个人资料——就连头像都是系统自带的,可是陈梦看着屏幕,觉得自己已经能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个华人青年的形象。 他一定很高。 很瘦。 祖籍Z省的。 他说他在马萨诸塞州读书——一个宿舍的S市人让她问是不是哈佛,他默认了。 宿友欢呼着让她“拿下他”。 她拿不下啦。 文化差异太大了。 “你邮箱多少?”那边居然主动和她说了话,“我找朋友要了一份他刚来这边的准备清单,你应该也用的上。” “好啊,谢谢。”女孩笑了起来,开始打出自己的邮箱。 真是个热心人呐。 可是她的成绩,申请不上哈佛。没指望。 数据变成电流,穿过海洋底部的光纤,在几秒内到达了彼岸,重新解码,传递到了一个谁的终端机上。 “Chan,”这边阳光正好。有人拍了一下穿着黑色运动外套的青年。他的确很高,但是不瘦,看得出常年健身。 “一起去打网球?”那人问。 “好。”那人微微笑了笑,收起了手机。